12月22日,在水寨乡霍姚村村民华胜利家里,几位村民正在热火朝天地下粉条,最近气温降到了零度以下,正是做粉条的好季节。经历清洗、粉碎、洗浆、 沉淀、反浆、过滤、扒粉、 晒粉、煮粉、拉粉、冻粉、晒粉等大大小小二三十道工序后,一捆捆晶莹透亮的粉条终于做了出来。 “我们霍姚村就有加工红薯粉条的传统,从2012年开始,我就自己种红薯、出去买红薯,逐渐把这个事做的有点小成绩,带动了一部分人跟着我学习,也都挣到了钱,也越干越有劲。”该村村民华胜利说。 华胜利所在的霍姚村自解放前就有种红薯的传统,大家夏天种红薯,深秋收获后打成红薯粉,然后等着天气上冻就可以生火做粉条了。 现在的霍姚村,是远近闻名的手工红薯粉条加工村。像华胜利这样的小型加工点有7家,每年从红薯成熟开始,忙上近两个月的时间,既不耽误地里的农活,也有了适宜的项目,增加了收入。全村每年能加工红薯1200万斤,制作粉条近300万斤。周边乡镇的群众不仅慕名前来买粉条,还可以把自家的红薯带到加工点进行加工。 手工红薯粉条加工不仅耗费时间和体力,更需要团结协作,从揉芡、打条、烫煮、出锅,每一道工序都需要有专人负责。作为传统红薯粉条加工村,霍姚村村民们都掌握了这一手制作手工红薯粉条的“绝技”,现在村里有些上年纪无法外出务工的村民,凭着这项手艺,也可以每天在加工点里挣到300元左右的收入。 今年40岁的华振芳,2013年因家人患有疾病被评为贫困户,好的政策让他和他的家人一步步走出阴霾。2017年,华振芳开始在家中加工红薯粉条,当年,就为他带来了1万余元的收入,助他顺利脱贫。 看到希望的华振芳,2018年便借钱办起了红薯粉条加工厂。经过两年的经营,现在华振芳的加工厂每年能加工红薯近百万斤,收入达八万元左右,真正靠着自己的双手走上了致富之路。 “我之前家里比较贫困,老人身体也不好,后来跟着华胜利学红薯粉条加工,后来自己办了一个粉条加工厂,也赚了一些钱,日子也越来越好了!”华振芳说。 “下一步,我们打算把粉条加工扩大,把粉条加工散户都集中到一块,建一个集污水处理、粉条加工、冷库于一体的粉条加工厂,既增加村集体收入,也增加村民收入了。”该村党支部书记陈跃辉表示。
(来源:叶县融媒)
|